新闻详情
种猪七阶段精准营养方案探讨(上)
发布时间:
2016-04-11
来源:

我国既是世界养猪第一大国,也是猪肉消费第一大国,2013年我国生猪存栏量达47411万头,占世界生猪总出栏量的59.30%,但平均每头生产母猪年提供上市商品猪(PMSY)不超过16头,而欧洲、加拿大、美国等国家PMSY则超过25头,丹麦更是超过30头,几乎是我们国家的2倍。因此,养猪生产效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种猪的问题,种猪的饲养是整个养猪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努力提高种公猪和母猪的繁殖能力是现代养猪管理的中心任务,同时也是养猪效益的关键。具有高质量的种猪群,才能持续、稳定地生产出数量多、质量优的仔猪。因此,不断挖掘猪的生产潜能,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延长种猪使用年限,从而使猪场获得更大的养殖效益,不仅是养猪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同时也是饲料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种猪的繁殖效率受饲料营养、品种、饲养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但营养是影响种猪繁殖效率的首要因素,且与种猪繁殖周期的各阶段密切相关,某一阶段的营养会影响此阶段、后一阶段乃至全程的生产性能(Johnstonand Trottier,1999)。传统的观念是将怀孕周期内的母猪简单分为114天的怀孕期及以后的哺乳期,配套的营养和饲养方案也是笼统的两个阶段。后备母猪的培育也是按肥育猪同样的饲养方式培育为大猪后,作为后备母猪使用。不规范的饲养管理及粗糙的营养设计很大程度束缚了种猪的生产和繁殖性能。因此,只有在全面深入了解种猪特定营养需要的基础上,确保合理的种猪营养才能获得最佳的生产性能。为此,近年来,湖南百宜饲料科技有限公司与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成立动物营养博士工作站,五年规划专注种猪精准营养的研究,并结合中国养猪业的现状,我们认为,种猪阶段应该细分为后备母猪前期、后备母猪后期、怀孕前期、怀孕后期、哺乳期、种公猪配种期及种公猪休情期7个阶段。
1 后备母猪阶段
后备母猪阶段是种猪终生繁殖的基础,其使用年限达3-5年,担负着繁重的繁殖任务,加上周期性又强,因此,后备母猪的营养与饲养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市场上部分猪场随意使用中大猪料饲喂后备母猪或在后备母猪前期使用中大猪料饲喂,后期使用怀孕料饲喂;或后备前期使用中大猪料饲喂后期使用哺乳料饲喂;或者不分阶段进行饲喂,导致后备母猪育成率低,到第2胎时,母猪出现不发情、返情率高、产仔数少等二胎综合症现象,从而影响母猪的终生繁殖性能。因此,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是后备母猪分阶段饲养及使用后备母猪专用营养方案。
1.1 后备母猪前期(50-80kg)
此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母猪骨骼充分发育,延长母猪使用寿命;促进母猪肌肉和脂肪发育,有利于母猪体成熟。在生长期使后备母猪生长速度最佳化的营养水平如下:每千克日粮含消化能3350kcal,蛋白质17.5%,钙0.9%,磷0.7%,赖氨酸0.9%,同时,此阶段还需要特别加强免疫营养和生殖营养的补充,对饲料中矿物元素、维生素水平要求较高,如关键的维生素E,叶酸,生物素等。但是部分猪场随意使用中大猪料饲喂后备母猪,而中大猪料是高能低磷、高抗菌药物和促生长剂,低微量元素、维生素饲料,当日粮中Ca,P不足或比例不当容易蹄底裂,缺Se易引起足变形,脱毛,关节炎等,缺Mn蹄变形,横裂,缺锌,蹄侧裂,维生素E可有效改善繁殖性能,防止卵巢萎缩,提高胚胎吸收营养的能力,提高胎儿的活力,生物素维持胎儿的正常发育,改善窝产仔数,叶酸降低胎儿死亡率和流产,维生素A改善胎儿存活,促进胎儿发育。因此,用中大猪料饲喂,影响后备母猪骨骼的发育,繁殖期肢蹄病发生机率增加,同时,淘汰率增高,成本加大,影响猪场经济效益。
1.2 后备母猪后期(80kg-配种前)
此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卵泡发育,获得最大排卵数;及时启动母猪初情期;提高卵母细胞质量,提高受精率。一般要求日粮中营养水平每千克含消化能3200kcal,蛋白质17.0%,纤维3.5%以上,同时考虑可溶性纤维与不溶性纤维的比例,钙0.9%,磷0.7%,赖氨酸0.8%。
后备母猪的精细化管理要求更高,从种猪的选择到培育,再到发情、配种阶段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在生产实践中进行精细化管理。后备母猪的精细化管理存在几个关键控制点:饲料营养的控制、后备母猪的培育、发情的鉴定及诱情。后备母猪后期我们建议细分为:1)80千克-配种前2周,限饲2.5千克/天,诱情期;2)配前2周,催情优饲3-3.5千克/天,以刺激排卵,为适配期。通过后备母猪前期、后期的二阶段饲养和合理的营养水平,保证后备母猪达到良好的种用体况以获得最佳的繁殖性能。
2 怀孕母猪阶段
怀孕阶段的目标是保证胎儿正常发育,防止流产,提高配种分娩率;确保每窝产仔数多、健壮、活力强;保持母猪体况适中,为哺乳期泌乳所需营养物质做储备。因此,根据母猪不同生理阶段的营养需求,将怀孕母猪分为怀孕前期和怀孕后期两个阶段。
2.1怀孕母猪前期(配种-妊娠90天)
怀孕母猪前期可以细分为:1)配种-30天。主要是最大限度增加胚胎着床,减少胚胎死亡率,解决仔猪出生少的问题;2)30-90天。主要是保证胎儿正常生长发育、初产母猪有足够的营养储备及弥补经产母猪上个泌乳期的体重损失。
怀孕母猪前期第一个阶段是母猪繁殖周期内较为脆弱的一个阶段,此阶段涉及到母猪体内受精卵的形成、受精卵的着床及激素水平的变化等生理过程,母猪机体十分敏感,饲养管理应达到“限饲防应激保胎儿”的目的,要求减少胚胎死亡,防止流产,保证胎儿健康生长发育。母猪发情排卵,接受配种,受精卵一般都有15-20个,从受精卵着床到胎盘形成阶段,因为胎儿在此期间的营养是依赖子宫乳,没有任何类似胎盘屏障的保护机制,母猪体内血液的细小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子宫乳成分的变化。引起子宫乳变化的任何应激都会导致着床失败。因此,在怀孕前4周,由于受精卵着床失败和竞争子宫角生长空间失败,会使得受精卵损失40%。因此,要提高胚胎的存活率,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环节。
怀孕母猪前期第二个阶段,营养水平对胎儿肌纤维的生长及出生后的生长发育十分重要,采食量应稍有增加,但采食量加倍对胎儿数量、胎盘重量和胎儿重量及饲料利用率可能无任何影响(Dwyer等,1994;Musser等,1997;Boyd等,1997)。母体营养可影响胎儿的发育及其出生后的生长(Greenwoodet al.,2000),但直到妊娠80d后增加母体营养水平才可提高仔猪初生重(Nobletet al.,1985),且这种改善作用是适度的及可变的(AherneandWilliams,1992)。Dwyer等(1994)和Boyd(1997)等在增加采食量对仔猪生长性能方面均有报道,不过未达成共识,但是,妊娠中期对母猪实行严重限饲将降低仔猪出生后的生长速度(Pondet al.,1985;Pondand Mersmann,1988),并将导致仔猪初生重及其出生时的肌纤维数变异很大(Wigmoreand Stickland,1983;Handeland Stickland,1987)。
考虑怀孕母猪前期两个阶段的生理特点,怀孕前期营养需求:每千克日粮含消化能3050kcal,粗蛋白质13.5%,粗纤维4.5%以上,钙0.8%,磷0.6%,赖氨酸0.65%。